▶▷ 上海宝贝计划公司 > 上海助孕流程 >

感谢万能的网友,帮我打通了“躁胜寒”通往“清静”的通道 45

在解读《老子》方面,没有谁可以准确无误,所以不要担心错谬

本月7号开始注解《道德经》第45章,突然被“躁胜寒”挡住了去路,正常情况下,“静胜热”符合老子的”清静“”无为“思想。但为何突然冒出一句与“清静”文意相反的“躁胜寒”来?

其实,我的问题不在于对“躁胜寒”的文意理解,而在于:“躁胜寒”与“静胜热”这两个表意相反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有什么内在联系?“躁胜寒”为何能得出“清静可以为天下正”的结论?

正像好友齐善鸿先生说的那样,“大成若缺”,大道之成尚且似有“缺陷”,况乎你我之注?不管对错,先进行着,作为一个纪念,下年回头看时,才知道自己是否成长。

还好,通过那么多网友的探讨鼓励,且先进行着,不管它对错,它都是“当下”理解水平的展示,记录下来,可矣。

原文与意译:最圆满的状态一定是容纳了反面的因素

原文:大成若缺,其用不敝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如屈,大巧如拙,大辩如讷。趮胜寒,静胜热,清静可以为天下正。

意译:最完满的德如同有所欠缺,而它的作用却不会削弱;最充盈的德如同没有,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。最正直的德好像弯屈,最精妙的德好像笨拙,最善辩的好像木讷。就像躁动能抵御寒冷,静定能抵御暑热一样,只有清静无为才能可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。

【大成若缺,其用不敝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】

老子说“有物混成……吾未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”,本章涉及到的“大”都是“混成之物”的代称,即“道”。因此,“大成、大盈”即是“道之成、道之盈”,下文的“大直、大巧、大辩”一样,也是“道之直、道之巧、道之辩”。

但因为本章被列入“德篇”,且“清静”、“无为”也是圣人之德,所以,我将“大”直接理解为圣人之“德”。

为何说“大成若缺”?因为道对于万物的作用力是柔弱的,而不是强制的,它“成就”了万物却“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,长而弗宰”,它没有因为成就万物而自恃其功,以主宰者的身份,左右万物的自由发展,因此,相对于万物,大道显得“缺位”,故云“大成若缺”。

唐玄宗说:道德大成之君“等天地生育之功,齐日月照临之德。所成理大,故曰大成。然不恃其成,有如亏缺,以斯为用,用则无穷。

为道的圣人,能“和光同尘”于百姓,对于百姓“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”,成就了百姓的自由发展和自主创造而“功遂身退”,任自由、不主宰,所以才会有“太上,下知有之”的无为之治模式,老子称之为“玄德”,正因为“玄德深矣远矣,与物反矣”,圣人的“无为”“缺位”,才成就了百姓的“无不为”的“大成”。

为何说“其用不弊”?刘笑敢先生说:盛德若缺也就是正反互彰,以反彰正,最圆满的状态就是容纳了反面因素的状态,正面包含了反面的成分或特点,所以不会转化成反面。

正因为这种“若缺”的状态不会走向反面,故能“其用不弊”,就像一个大国,有着强大的实力,却有着小国的温和谨慎,比一味炫耀大国之威的国家更能长治久安;一个小国却有着大国的担当与风范,当然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,得以稳健发展。

“大盈若虚与“大成若缺”表意类似,充盈的德,却如同没有德,即“上德不德”,王弼说,德者,物之所得也。圣人为道,不自以为有德,故而有大德。

【大直如屈,大巧如拙,大辩如讷】

屈,曲也。直,正直也。讷,论物明辨谓之辩,反辩为讷,不善言辞或无须辩言。

“大直如曲”就是大德之人正直、质朴,与民百姓“和其光同其尘”,委曲随物,好像屈尊俯就的样子。

大德之“直”,不是通常人理解的“直”,比如叶公跟孔子曰:我的家乡有一个正直的人,他他告发了父亲,因为他父亲偷了人家的羊。庄子说,“比干剖心”,“直躬证父”,这类行为都是忠信之直,小直也,惹祸也。不是“大直”。

“大巧若拙”就是大道化生万物,有神工意匠之功,无雕形造作之巧,看似质朴拙笨,却是顺因自然以成就万物,故“大巧不巧”若拙。

“大辩若讷”就是“大辩不言”或“不言之辩”。世间之人,能美以言辞,巧以粉饰,夸夸其谈,滔滔雄辩。而大道无言,却玄妙高远,能言人所不能言,故云“大辩若讷”。

【趮胜寒,静胜热,清静可以为天下正】

前日之所以陷入“趮胜寒,静胜热”的矛盾冲突泥潭而不能自拔,大概源于对王弼的《老子注》的不知所云所致。

王弼注曰:躁罢然后胜寒,静无为以胜热。以此推之,则清静为天下正也。静则全物之真,躁则犯物之性,故惟清静,乃得如上诸大也。

王弼的意思是说:躁动然后能战胜寒冷,宁静无为能够克服炎热。以此类推,那么清静就是天下的正统了。宁静能够保全事物的本真,躁动则破坏破坏事物的本性,只有清静才能得到上面那些“大成”之类的事物。

我领会错了王弼注解的意思,以为既然“躁罢然后胜寒”是正面描述物理现象,为何又反面说“躁则犯物之性”?并以两者并列而得出了“清静为天下正”的结论?今日再读,原来在王弼看来,“躁胜寒”不是自然现象,而是反自然行为。因为反自然,故云“犯物之性”。

因此,才会说“静则全物之真,躁则犯物之性,故惟清静,乃得如上诸大也”。这也就找到打通了与“静为躁君”一以贯之的老子思想的逻辑联系。


参考资料
14年品牌沉淀 aa68国际助孕中心·因孕而生
助孕中心资讯热点
供卵试管婴儿医院新闻热点